中国织造网 - 织造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成功故事 | 创业商机 | 纺织新闻 | 服装动态 | 国际新闻 | 家纺动态 | 企业新闻 | 政策法规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服装动态 >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N.biz | 商业搜索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信息来源:zooaoo.com   时间: 2019-04-26  浏览次数:289

我国江南地区盛产丝绸,历史上出产了不少精美绝伦、制作精良的丝织品。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江南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丝织业中心。到了清代,朝廷从内务府司员中选任监督一员,分别在江宁(南京)、苏州和杭州设立三所织造衙门,简称“织造”,合称“江南三织造”。

清初,历经战乱后的江南百废待兴。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着手恢复苏州织造局,翌年经过陈有明等官员的苦心经营,苏州织造局终于初具规模。据《苏州织造局志》卷三记载:“顺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陈有明、满洲官尚志等织造苏、杭。(陈)有明管总织局,(尚)志管织染局。”总织局有机房196间,铺机450张,绣缎房5间,染作房5间。织染局经顺治十年工部侍郎周天成修葺后,机房增至214间。康熙年间是苏州织造局的旺盛时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花素织机400余张,工匠1160余名。此后,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至乾隆年间更是织者万家、织机万台,一片繁华景象。

以下介绍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服饰藏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均为苏州织造局贡献清宫的精品。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皇太极御用黄色团龙纹常服袍

常服在清朝只有男子可以穿用,系君臣在祭祀时所穿用。这件常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看上去不够雍容华贵,但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用明黄色锦缎制成,有暗纹,样式具有非常浓郁的满族特色。满族先世在寒冷北方长期的骑射生活形成了这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圆领,捻襟,箭袖,大襟下部四开裾。其中箭袖也称马蹄袖,由于在冬季射箭非常寒冷,所以为了不冻伤手背,手背的部位做得就比较长,而手心的地方又为了不影响射箭,做得比较短。而四开襟又很方便骑马,这些都是满族服饰独有的特色。

这件常袍原本存放在沈阳市长宁寺。这座寺庙的前身是皇太极的“避痘所”,“痘”即现在所说的天花,但是当时由于传染快,死亡率高,又缺乏有力的防治措施,所以人人对痘疫都非常恐惧,皇太极因此就在沈阳城五里外的僻静之地建起了“避痘所”,里面还设有宫殿、佛堂、值房,每当疫情出现时,皇太极就携带后妃、子女到此处躲避,另外盛夏季节也到此避暑休憩。因为避痘所成为了皇太极经常驾临的“行宫”,他要在此处理朝政、习武、礼佛及饮食起居,所以这里就有了一批他使用的器物。清太宗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从此避痘所封闭。顺治十三年(1656年),经世祖顺治皇帝钦准,将此处改建为“长宁寺”,并将太宗遗物作为“神器”供奉,这件常袍就是其中之一。1949年该常袍归还沈阳故宫,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明黄芝麻纱彩绣平金龙袍

这件是清乾隆皇帝御用龙袍,是其参加宫廷庆典、筵宴时所穿的吉服袍。

龙袍是清朝皇帝、皇后、妃、嫔及皇太子专用的服饰。《大清会典》中规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子、贵妃、妃的龙袍是金黄色;嫔、贵人、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下至县主,都用香色的。

龙袍十二章纹是皇帝龙袍专有的纹饰,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一章纹饰都有它的含义,如: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皇权。

皇帝的龙袍上面织、绣五爪金龙或蓝龙、珍珠龙纹16条。其中正龙8条,行龙8条。此件龙袍制于乾隆朝。以纱、彩线织就。长139.5厘米,腰宽61.8厘米,下摆宽128厘米,袖长95.5厘米,袖口宽12.5厘米。

此袍为右衽大襟式,无领,马蹄袖,四开裾。领口、开襟、马蹄袖俱为石青缎地,金线、彩线绣制金龙、海水、朵云。袍前胸、后背各有一条金线绣正金龙,下面各有两条升龙,左右肩部分别有一条升龙,右面内襟里面有一条行龙,从正面或背面看时,均可见5条金龙,恰与“九五”之数吻合。袍面在龙纹之外满饰图案,在传统十二章纹样外,另有五色云纹、蝠纹和团寿文字等。袍下部为海水江崖,下幅为八宝立水,下摆斜向成弯曲的水脚。该袍为国家一级文物。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黄缎织锦八团云龙夹袍

此袍为清乾隆皇帝春秋季节御用常服袍,为其在后宫、园苑休憩时所着服装。以缎、彩线织成。长146厘米,腰宽56.5厘米,下摆宽126厘米,袖长92厘米。

其为传统的满式旗袍样式,右衽大襟,无领,马蹄袖,下部四开裾。夹袍用料为皇帝专用的明黄缎,袍面以彩线绣八团云龙织锦纹,袍领口、开襟、双袖部及马蹄袖为石青缎平金云龙纹,边沿部镶以石青地片金杂宝织锦缎,袖下部为石青缎护腕。此袍选料精良,做工细致,为清帝御用服装的典型之一。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明黄江绸绣平金夹龙袍

此为清嘉庆皇帝春秋季节御用龙袍,用于宫廷筵宴、庆典等吉礼场合,以绸、彩线制成。长151厘米,腰宽79厘米,下宽122厘米,袖长104.3厘米,袖口宽20厘米。

该龙袍为传统的满式旗袍样式,右衽大襟式,无领,马蹄袖,四开裾。此袍用料为皇帝专用的明黄江绸。袍面满绣图案,双臂下部无纹饰。袍面以金线绣8条龙纹,以彩线满绣云朵纹,间以皇帝专用的十二章及八宝、蝙蝠图案,袍下部为海水江崖、曲折立水等纹饰。袍领口、开襟及马蹄袖部为石青地,彩绣龙纹、朵云及海水图案,臂部亦有海水江崖纹饰。此袍为嘉庆皇帝御用,反映了清中晚期皇帝服饰的特点。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明黄纳纱五彩金龙夏朝服

朝服也叫“朝袍”,是清朝帝后臣僚在上朝或是祭祀时所穿的礼袍。朝服,实际上是由旗袍演变成的官服,是一种披肩领、马蹄袖的大襟袍,上衣连下裳,衣长到脚、袖长掩手。夏季多穿用纱地绒绣、纳纱绣及缂丝的,春秋多用缎或绸的,冬季则穿用裘皮的。宫廷女眷们的朝服是由朝袍、朝褂、朝裙三件组成的。《大清会典》中规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服都用龙做图案;贵妃、妃、嫔、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及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主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的朝服,是用五爪蟒纹做图案;皇孙福晋、皇曾孙福晋、皇元孙福晋、贝勒以下至文武七品官及贝勒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妇和郡君以下至乡君的朝服,都以四爪蟒为图案。

清代皇帝夏季御用朝服用于宫廷朝会、典礼等各类重要场合。此件制于乾隆朝。以纱、彩线制成。身长135厘米,腰宽59厘米,下摆142厘米,袖长93厘米,袖口宽17厘米。

此袍服为上衣连裳式,用料为皇帝专用的明黄纳纱。右衽大襟式,带有满人传统的披肩领和马蹄袖。披肩为石青纳纱制,彩绣平金龙两条及五彩云纹。披肩、领口、大襟边缘及中部隔沿、下摆底沿、马蹄袖口沿,均以片金织锦纹缎镶饰。马蹄袖为石青地平金龙、五彩海水江崖图案。袍身中央至两臂呈圆弧形图案,有正龙、行龙,间以朵云、皇帝御用十二章及海水江涯纹饰。腰帷襞(bì,褶子)积处绣行龙5条,下裳打折,前后各绣团龙9条。下部彩绣正龙、行龙,间以五色云纹,最下为海水江崖纹饰。此件夏朝服保存完整,朝服用料及纹饰均显示出皇帝至高无上、九五之尊的寓意,既有史料价值也具艺术价值。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石青江绸彩绣平金团龙衮服

此为清朝皇帝专用衮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凡宫廷祭祀、吉庆典礼时于龙袍外面穿用,形成固定的服装组合形式。其穿用的场合比较多,祭祀、祈雨、祈谷以及授出征大将军敕印、受俘、凯旋、皇帝万寿节、公主下嫁等祭祀吉礼时穿用。它也是帝服中唯一不用明黄色的衣服,用的是石青色。

此件身长106厘米,胸围80.5厘米,下摆114厘米,袖长73厘米,袖口30.5厘米。属于特殊的补服,为无领对襟式,身长至膝,平袖,袖口与肘部相齐。服装为石青缎面,月白缠枝暗花软缎里。袍服外有4处圆形补子,分别在前胸、后背、左右肩部,均以蓝绿素缎绣平金五爪龙纹,其间彩绣朵云、蝙蝠、桃子、寿字、卍字及海水图案,在左右肩部的团补中特别绣有皇帝专用的日、月二章,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尊贵地位。

丝绸密码|走近清代苏州织造(上)

红缎平金锁线蝠寿活计(一套)

满族人的习俗除了在头上、手上佩戴各类的首饰以外,也非常讲究在身上配带一些小物件,特别是男子的腰带上,更是琳琅满目地挂满了各种佩饰,既很实用,装饰性又很强。

满族随身佩挂各类日常随手可用的小杂品,统称为“活计”。男子佩戴的活计都别挂在腰带上,有扇套、眼镜盒、表套、荷包、烟袋等,最多可佩戴十余件,当时称“宫式九样”或“官样九件”;妇女所用盛装小饰件的活计通常要少于9件,妇女佩戴的时候就别挂在衣襟上,有挂镜、荷包、香包等。这些小袋子都色彩艳丽,做工精细,看起来十分美观。此件为清宫后妃所佩戴,用于盛装各类小件饰品或用品,造型别致、功能各异。制于清中晚期。缎、彩线。每件约5~10余厘米不等。

此套活计由8件附件所组成,包括粉盒、方镜、把镜、镜套、表套、扇套、香袋、荷包。均以红缎地为面料,表面平金锁线绣有精美图案,基本于各件中心绣金色福字,两侧彩绣仙桃图案,上部绣蝙蝠,下部绣如意、云头纹。每件活计系有黄色吊带并缀五彩丝穗,边缘处多缝有蓝白相间的花色丝绦。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织造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