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织造网 - 织造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成功故事 | 创业商机 | 纺织新闻 | 服装动态 | 国际新闻 | 家纺动态 | 企业新闻 | 政策法规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Z.biz | 商业搜索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信息来源:zooaoo.com   时间: 2021-04-27  浏览次数:20

  在早期的改稻为桑中,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三人基本是沆瀣一气的,杨代表司礼监,郑何二人代表严党,双方亲密合作。而沈一石的角色就是杨金水的钱袋子,根据杨的指令运营丝绸织造和利润分成。这一合作在“毁堤淹田”事件中达到了巅峰,四人宛如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但是,改稻为桑的推行遭到了胡宗宪的强烈抵制,胡还藉着马宁远供状的名义要挟杨、郑何三人联名上奏反对在浙江强推改稻为桑国策。嘉靖一度以为胡宗宪是受到了裕王派的压力而首鼠两端,所以一度在御前会议上痛斥裕王和谭纶。

  

  但在了解马宁远供状的实际内容后,明白了胡宗宪的艰难处境,遂下令要吕芳和杨金水“宫里这边不许再跟胡宗宪为难”,还暗示裕王和谭纶可以加大对胡宗宪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裕王派出了海瑞、王用汲出任知县;而杨金水选择暂留北京,因为以他和郑何二人之前的勾当,身在浙江是不可能保持中立的。

  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杨金水暂离漩涡,却苦了留在浙江的沈一石。在杨金水面前,他的角色其实是跑腿献策居多,真要拍板的话得杨的级别才能和郑何相当。杨金水不在,改稻为桑这样的国策要不要施行、如何施行这类大事,要么靠自己来闯,要么任由郑何摆布。并且,在杨金水没有指令前,他是不宜和郑何翻脸的。

  随着高翰文就“以改兼赈”方略顶牛郑泌昌,被顶醒的郑何终于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胡宗宪不再管改稻为桑的推行,而杨金水又滞京不返,国策推行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郑何的身上,一旦国策推行失败,追究责任的话首当其冲必然是郑何二人了。他们便找到了沈一石商量对策,其实就是想把锅向外甩。

  杨金水滞京不返,没有得到新指令的沈一石便遵照之前的部署,积极同郑何二人合作。在对付高翰文的问题上,他甚至主动建议织造局出面设美人计,尽管他也感觉到了郑何在有意识地甩锅。这里顺便说一句,沈一石是算不得织造局的人的,他只是凭借着同杨金水几乎穿一条裤子的交情,以及挥金如土的施财,方能指使织造局的太监们办事。

  

  但是,高翰文倒下了,海瑞和王用汲又站出来硬顶,甚至故意翻出“毁堤淹田”的大案。作为反击,郑何二人又捏造了“刁民通倭”大案来威胁海瑞。当这个消息传到沈一石耳中时,考虑到高海王三人都是朝廷指派来推行国策的,特别是高翰文还掌握着“以改兼赈”的解释权,结合杨金水滞京不回的情况,沈一石终于开始明白些了,他很快分析得出结论:“改稻为桑”是一步死棋。

  为什么呢?沈一石事后分析的非常到位:“裕王他们不愿失去民意,想用这件事来倒严。严阁老和小阁老也都看到了这一点,不愿担这个恶名,这才派来个搞理学的高翰文”。须知任何一件国策的推行,必要有朝廷的强力支持,即便需要担责也要咬牙坚持。而现在不管裕王、清流还是执政的严党们都不愿担责,“改稻为桑”岂能推行下去?

  然而,这个时候的沈一石和织造局已经跳入漩涡骑虎难下,不仅因为他们对“毁堤淹田”知情,更因为他们主动出手陷害了高翰文!鉴于海瑞很可能迫于通倭案的压力刑杀了淳安百姓,淳安和建德两县必定已是民怨沸腾(沈一石尚还不清楚海瑞的能力,只能先作此判断)。

  这种情况下,沈一石也是两难选择:如果他带粮食去贱价买田,很可能官逼民反,印证了高翰文不同意贱价买田观点的正确性,则朝廷必然追查高翰文被陷害导致方略难行的原因,沈一石和织造局就此陷入漩涡;但如果他不带粮食去买田,灾民必然饿死,原本敲定好的买粮大户沈一石一样罪责难逃;如果他带粮食去高价买田,那他和织造局就更加跳入死局。尽管届时郑何、海瑞等都要承担责任,但最大的责任必然是沈一石和织造局的,因为他们在明面上是直接牵涉的。

  

  和郑何二人一样,死局面前,沈一石也选择了险棋,这招险棋必须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先将杨金水和织造局从死局中摘出;二是再将沈一石本人从死局中摘出。

  沈一石的布局是非常精巧的。第一,在粮船装运时,他是有意拖延时间直到太阳落山,这样才自然而然有了粮船升起“织造局”灯笼的场景,从而被织造局的太监们观察到,同时也让浑然不知的郑泌昌、何茂才二人留下了在场的证据。

  第二,他有意一改习惯而穿着丝绸衣衫(这个信息后来被海瑞捕捉到,即大明律法商人不许穿着纻罗绸缎),在“织造局”灯笼中步行登船,有意把自己显示为代表织造局出马,给沿途留下“织造局买田”的观感。通过这两步,只要杨金水得到消息后上报给朝廷,织造局就跳出了漩涡。

  那么沈一石如何摘出自己呢?这就是赈济灾民的妙处了。按当时的情况,只要海瑞以通倭罪名杀了齐大柱等人,淳安必然民怨沸腾遍地火星。沈一石完全可以借口“民变在即”,“事有经亦有权”,放下灯笼下“奉旨赈灾”的帖子,迅速发放粮食来替皇帝收买民心。

  如果海瑞不接受粮食赈灾,就得承担饿死灾民的责任和骂名;如果海瑞接受粮食赈灾,就得承担“改稻为桑”推行不力的责任。这必将投射为北京朝堂上严党和清流的拔刀相向,使得局面更加复杂混乱。此时,只要已经跳出漩涡的杨金水和织造局肯替他说话,胜算面已经较之前大为可观了。

  

  沈一石的悲剧在于,他的对手是无欲则刚的海瑞。第一,海瑞凭借一己之力救下了齐大柱等人,迅速赢得民心人望,并反手拿到了郑何的把柄;第二,海瑞通过田县丞多借到了三天粮食赈灾,灾情暂时缓解。以上两点,使得沈一石完全失去了奉旨赈灾的借口。他的赈灾看起来倒成了“扰乱国策”,也就是之后的“以商乱政”。尽管他在与海瑞的正面较量中赢得胜利和尊重,但彼时他已明白在劫难逃,回去就准备后事了。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织造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