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家家机杼声,户户织土布”,在商河,老粗布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眼前这位脚踩织布机的就是李秀凤,手法娴熟、步法稳健,今年58岁的她是商河老粗布的非遗传承人。

1999年,李秀凤因为生活压力一度陷入困境,她琢磨着干什么能挣钱,怎么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又重新注意到了,这个在她家乡普遍得不能再普遍的织布工艺。




在商河,别看家家户户都织布,把它当成事业来干的,李秀凤是第一个。请来了村里的织布能手,再买上几十斤线,她边学边干,订单量也是越来越大。

老粗布制作流程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选棉花、轧棉花、纺线、染线等工序,大大小小72道。因为只有经线和纬线,老粗布在花型的设计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从学织布到办工厂、从一个人干到带动村里人共同致富,李秀凤说,自己就是想把老粗布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二十多年来她一边带徒弟,一边根据市场趋势不断创新样式。


没有文字材料,工艺方面只能去找老一辈人请教,再加上织布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和网络市场的发展,对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传承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从母亲手里接过来这面大旗, 身为90后的刘越压力不小,理工科出身的他不仅要继续挖掘老粗布的传统技艺,还得拓渠道、找销路。大到企业经营,小到直播、发货,忙起来的时候,刘越说自己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2006年,商河老粗布被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跨越千年的老手艺将被继续传承下去。现在李秀凤母子俩的老粗布事业越做越红火,工厂每年的产量能达到100万件。


